张建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少年文学www.snwx.cc),接着再看更方便。
春节过后辛怀玉回到了学校。
日子平淡无奇的一天天过去了。辛怀玉因为绝了爱情的念想,心思全放在了教学上。
课堂教学改革遇到不少问题,有外界的争议。更主要的是辛怀玉头脑中形成的许多想法一到了课堂就实行不下去了。要么是走着走着走到了老路上,要么是课堂效率提不上来,一堂课下来见不到多少进度。
辛怀玉知道自己遇到瓶颈了。
为此辛怀玉读了不少书,全是课改的书。但在把讲堂变成学堂这个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上,少有成熟的经验。理论倒是不少,一用就不灵了。
困惑中的辛怀玉想到了赵建国。
学校里唯有赵建国支持他的想法和做法。
赵建国听了辛怀玉的汇报后说:“让我给你一个准确的回答我也做不到。你知道我是从满堂灌出来的。就是你说的讲堂。说课堂不以讲为主了,以学生学为主,我还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辛怀玉有些失望。
赵建国说:“不过我听你的课倒想起一个人来。”
“谁?”辛怀玉兴奋起来。
“我听石子谦的课,觉得他的课跟你的好多想法比较靠近。你不妨多听听石子谦的课,或有启发。”
一句话惊醒梦中人。
辛怀玉拍了一下脑门,笑着说:“咋把他给忘了。”
石子谦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数学系。论起来,算是辛怀玉的师兄。不过是一个学数学,一个学中文。辛怀玉刚分配到学校的头一天,因为杜朋义的关系,辛怀玉跟石子谦喝了一顿酒。从此成了朋友。
辛怀玉现在还记得那天酒桌上谈起《大学》,石子谦兴奋的说,这才是教育的根本和方向。
后来两个人交往就少了。主要是石子谦为人少语,性情恬淡,少与人交往。辛怀玉又遇事太多,心力憔悴,竟忘了石子谦。
石子谦长相憨实,单看外表,你是看不出肚里的东西的。论起来,石子谦不敢说有家学渊源,至少家庭教育对他影响深远。
石子谦父亲是铁一中的语文教师。
教了一辈子书,算得上有名望的老教师了。
石子谦父亲一生酷爱中国传统文化,有深厚的文言功底。辛怀玉曾有一段时间向老先生请教《论语》和《尚书》,受益颇深。其中谈到《尚书?大禹谟》,老先生点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为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与灵魂。
老先生说:尧、舜、禹三代除了传承国家政权以外,也传心法。传心法不是佛教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三代开始就有,儒家尤其重视。这个心法就是我们说的修养,怎么样修心养性,也就是静定的道理。不要看到静定就认为是学佛修道,在中国文化中,修心养性的方法简称叫心法,由唐尧传给大舜,大舜传给大禹。他们传位的心法只有十六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里面的核心是“道”。
“道”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精神。
佛家讲“道”。
老子讲“道”。
儒家讲“道”。
“道”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大问题。
老子讲“道可道,非恒道。”
“道心惟微”,道心是精微得不得了啊!
怎么才能实现“道”呢?“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方法只有两个字:“精”、“一”。
智慧只有一个:“允执厥中”
中庸来了:把握中道。
可以说中国文化讲人的学问修养的中心,教育的中心,都在这“中”字上。
什么叫“中”?
“中庸”讲的就是中道。一个人站在房子的中间,说他是中,那是对四周而言;实际上还是边,因为在某一边看是中,在另一边看,他是站在左边或右边,或前边或后边,所以还是边。没有绝对中的。这是物理上的中,思想上的中更难确定了。自己脑子能够想的,停留在中,这个中在什么地方?力量均衡了就是中,拿一支筷子来说,不要以为筷子两端间的中心点就是中,筷子两端的粗细不同,重量不一样,将一支筷子搁在手指上,使筷子保持水平,两边均衡了,这筷子与手指的接触点,才是中。所以在思想上可以持平的才谓之中。
因此中是一个抽象的名称。也可以说是一个实际的东西,如太极拳每一个动作都有一个中心,这就是圆的道理,也就是太极的道理。并不如后世的解释中庸为滑头,而是要懂得持平的中心点。
《大学》讲“平天下”,这个“平天下”就是天下太平。如何才能天下太平?就涉及到“中”了。“允执厥中”,“允”字有两个意义,一是信,一是平。就是要坚持把握住公平的原则,不能有偏私,不可动摇。
持平很难。
所谓“水平不流”、“人平不语”。
“不平则鸣”,不平就乱起来了。
为政的道理在持平,可是求平很难,所以中国人讲究天下太平,太平实在难求。
“平”就是“中”的道理,个人修养,作人处世也如此。
所以说“中庸”是一种智慧。
中国流传的道统文化,概括起来就是这十六字心传。尧传给舜,舜传给禹。后世所说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直到孔子的学生曾子、孔子的孙子子思,再到孟子,都是走这个道统的路线。
这个道统路线,与世界其他各国民族文化是不同的。
中国道统,是人道与形而上的天道合一,叫做天人合一。这个天人合一里包含了入世与出世的合一,政教的合一,不能分开。入世是外用,能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具体的事功贡献于社会人类,这就是圣人之用;出世是内圣之道,修为达于圣人之道。所以上古的圣人伏羲、神农、黄帝,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祖,他们一路下来,都是走的“内圣外王”之道。
老先生讲,这个道统里就包含了《大学》,包含了《中庸》。所以,《大学》、《中庸》里的思想都是从十六字心传里来的。
《大学》、《中庸》全都讲身心修养。《大学》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身心修养是做一个人的根本。不论你是什么职业,什么地位,只要你做人,都是以此为基本修养的。这是中国的教育根本。
尚书文字古奥迂涩,正所谓“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可在老先生那里不仅通畅易懂,还上下贯通,疏理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清晰脉络。
老先生精通中国典籍,语义凝重,常有发端。
如谈到中国古代私塾。老先生说:古人八岁入塾,开始读书识字,叫做“小学”,就是认字。过去“小学”的基本功课,是先认识单字的内涵,其中有所谓“六书”的意义。什么叫六书呢?就是“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六种是中国传统文字内涵的重点。现在读书,已经不先研读“小学”六书了,不从文字所代表的思想、观念的含义打基础,对于小学的教学,完全不再下基本功夫了。所以现代人写的文章,不通的很多,连多音字都不懂,都用错了。
老先生说这话时,连连摇头叹息。深为憾事。
老先生为人沉静,喜书法。在当地也算得上有名气的书法家了。却很少在公众场合出现。退休后勤练不辍,每自欣赏。辛怀玉曾想得几幅字,老先生说:“拙字,不得见人。”
老先生专攻魏碑,笔蕴古拙、朴厚,大有气象。
老先生膝下两儿一女。女儿在当地一所小学当校长。二儿子早年考入复旦大学,学建筑设计,毕业后留在南京建筑设计院。后跳槽到碧桂园地产公司,做到副总的位置。石子谦是大儿子。
石子谦教书最简单。
作业留得少,批评学生少,课后辅导少。功夫全用在了课堂上。这点跟李军正好相反。论成绩,李军比不过石子谦。不是比不过,是没法比。
辛怀玉刚认识石子谦的时候,石子谦正给一个铁路上的副处级干部补数学。这个副处级干部年轻,想进修研究生,将来好提拔。数学基础差,就找到了石子谦。石子谦不过是本科生,但辅导了两个月,居然让那个副处级干部考试过关了。
石子谦解题不要说在南海中学,整个东河区没有能比得过他的。思路简洁,清晰。速度快。一题多解。思维开阔。有一次,就是后来到了市教研室的数学老师罗平德,拿了五道数学难题,叫几个数学老师解,有的能解出一道,最多的解出两道。石子谦不仅全解了出来,还一题多解。其中两道题罗平德看不懂,问石子谦,石子谦给讲解了,还是没明白。
有人因此叫石子谦“神算子”。
辛怀玉不以为然,说:“净瞎说。神算子是指打卦算命,跟石老师有半毛钱关系?”
有人反驳:“打卦算命靠什么?靠精通《易经》,靠推演。咋不能说是神算子?”
辛怀玉一想也对。过去的神算子,除了行走江湖,靠坑蒙拐骗的江湖术士不作数外,还真有像诸葛亮这种精通易理,善观天象,推演运势之人。
石子谦神算,除了有数学天赋外,独特的数学思维起了很大作用。据石子谦的谈话,辛怀玉发现石子谦学数学学到根上了。
啥是根呢?
每个学科有每个学科的逻辑体系,这个逻辑体系就藏在学科发展史里。石子谦精通数学发展史,任何一个细微的知识点都能放在体系中,而不是孤零零散乱在外面的。体系中本身又蕴含着数学思维。这个数学思维已经不是解题思路了,已经具有了科学哲学的意味了。
石子谦没有专门学过科学哲学,但因为对数学史的爱好,思想里已经有了科学哲学的思想。所以,解题对于石子谦来说算是末技。
可以说,石子谦是一个懂数学的数学老师。
辛怀玉这句话曾经引起很大的误解。许多数学老师不服气,说你辛怀玉啥意思?难道我们就不懂数学?我们不懂数学教啥数学呢?
辛怀玉本来应该收敛。
但辛怀玉又把这个思想扩大到了所有学科。说做老师要做一个懂自己所教学科的老师。
这句话往小了说是一种学术精神,往大了说简直的狂傲自大,目中无人。
赵建国曾私下劝过辛怀玉。
赵建国说:“你这人,哪儿也好,就这性子不好。”
辛怀玉还挺幽默,说:“性子不好倒全完蛋了,哪里还有哪儿也好的存在?”
赵建国一想也对,性子这东西最扶命,也最致命。赵建国就笑了。边笑边摇头。说:“你算是没救了。”
辛怀玉说:“改了性,要了命。我就这德性,自己明知道说出来得罪人,还要说。”
辛怀玉性情趋向真理,说话世故少,他是看出来老师学科素养成问题,担心这会从根上动摇教学质量才这么说的。
可谁能理解他呢?
做教导主任的赵建国能理解,却不太赞同他的说法。主要是因为这些话说出来伤人。
辛怀玉从石子谦身上看到了某种特质,这让他很是兴奋。
辛怀玉曾公开表示:做师当像石子谦。
赵建国说:“你得把话说清楚。”
辛怀玉说:“起码要有石子谦的专业功底,学识涵养,教书才能如鱼在水,自由自在。”
赵建国欣然道:“这话我爱听。”
“还有石子谦淡泊名利,性情恬淡,安静好思。”
“这个好像就过了。”
赵建国不以为然。
“慢慢你就知道石子谦是个啥样的人了。”
辛怀玉坚定的说。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辛怀玉看人的眼光。
李祺2000年来南海中学当校长,几次想要重用石子谦,石子谦没有一次答应过。到了2008年李祺调任街里的重点中学当校长,再次提出要带石子谦走,并且说你去了,一个学校的教学就都是你的了。言外之意是让石子谦到重点中学当教导主任。当时一所重点中学的教导主任是非常厉害的。转学生,分班,就这两项,几年下来就是一套楼房。石子谦竟然一口回绝了。